生態農業,顧名思義農業生產方式是生態的,是在健康的生態環境之下,用健康的辦法進行管理的農業,以種植谷物、油料作物與經濟作物和仿生態養殖為主。
生態農業所需要的原料盡量就地取材,來自自然界,不用農藥、農膜、植物生長添加劑和轉基因種子,盡量不用或使用少量化肥而并滿足作物對水、熱、礦物質需求,其產量不低于或略高于常規農田。生態農業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尤其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自然生態平衡;在必要的時候用物理+生物方法控制蟲害,不用化學農藥滅殺;對于雜草,則采取機械處理與人工處理相結合的辦法,盡量避免使用有害除草劑。
生態農業是在生態科學理論指導下,所開發的環境友好性、耕地固碳固氮型農業。長期堅持下去,耕地生產力不斷提高,生產出來的食物為綠色食物或有機食物。因此,生態農業不是為落后、低產、低效的代名詞,而具有十分明顯的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如果僅僅因為環境保護而發展生態農業,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這樣的農業顯然沒有推廣的必要。實際上,生態農業是在傳統農業智慧基礎上,利用現代生態學原理和技術提升的一類環境友好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涉及的范圍很廣,農林牧副漁都會涉及,但在每一個環節都有物種的貢獻,都有從事該行業農民的貢獻。生態農業的典型特點是:
①優美的農業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②元素循環再生、生態平衡;
③多樣性的栽培物種;
④大大減少乃至杜絕農藥、化肥、人工合成激素用量;
⑤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環境。
概括起來,生態農業具有以下八大優勢:
第一,生態農業保護生態環境,沒有面源污染。沒有健康的生態農業無從談生態農業。農田中主要害蟲和雜草其實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種,能夠用物理方法干擾控制的,盡量不用化學辦法,能夠恢復生態平衡,對產量不造成明顯影響的,盡量減少人為干預,既節約了人工成本,還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生態農業可以用少量的農藥,主要是應急之用??梢杂蒙倭康幕?,但化肥利用效率高、用量少。根據我們的前期研究,如果發展生態農業,將目前90%以上的農藥和50%以上的化肥停下來,對產量影響并不大。
第二,生態農業產出的食物質量高,很少農藥殘留或零農殘。由于前期投入的化學物質非常少,且盡量投入可降解的生物農藥或低毒農藥,再加上自然界的自凈能力,以大量的有機肥為主,這樣的農產品口感是好的,即很多上世紀50-70出生的年代小時候的味道。最終產品是經得起農藥殘留檢測的。如果農產品后期檢測出多種農藥殘留,就不是在生態農業里生產的。
第三,生態農業單位土地經濟效益高。目前由于采取粗放式的化學辦法種地,雖然產量相對高,但價格便宜,有時市場不好還會爛在地里,資源浪費嚴重。提高經濟效益的辦法有兩種,要么繼續擴大土地規模,但質量不提高價格不變,使經營者有利可圖;要么提高產品質量,價位提高,加上生態農業不減產,一畝效益等于幾畝,這樣的話,對于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是好事。前者購買了放心食品,保護了自身與家人健康,后者增加了收入,更愿意向土地中投入優質勞動。
第四,種養結合、種植多樣化、間作套種、立體種植。這是生態農業的最大優點。生態農業的大量肥料來自系統本身,“六畜興旺”才能“五谷豐登”。在少量的土地面積上,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種類,豆科與禾本科植物間作套種,可以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氮源,立體種植也能夠實現。生態農業的食物多樣性是其他農業方式做不能比擬的。物種多樣性豐富,系統就穩定,抗風險能力就高。據筆者粗略估計,在北方一個1000人左右的村莊,可以提供的食物種類近200種,而美國農業模式,幾百甚至幾千平方公里內只能生產一兩種食物,要么玉米要么小麥。不要說搞間作套種,就是聯茬種植業做不到。他們的農業根本就沒有人氣,幾十平方公里難見到一個人。
第五,生態農業產量高。生態農業產量并不低,由于用地養地,被帶走的養分通過有機肥或少量化肥補充。更關鍵的是,由于化學物質少,土壤動物和土壤微生物豐富,這些生物就間接將土壤中的礦物質釋放出來,供植物根系吸收。這樣模式下,如果堅持長期樣地,產量是穩步增加的。12年實踐,我們已經成功將低產田改變成高產穩產的噸糧田,取得這樣的成績我們沒有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激素、地膜、轉基因種子。
第六,全面提高水分與養分利用效益,節約資源,不產生浪費。由于生態農業尊重植物生長規律,因地制宜,根據農業的氣候特點安排種植和養殖,重在與自然規律相一致,遵守24節氣的農時,其水分、養分利用效率高,加上有飼養的動物,鄉村餐余和作物秸稈都能夠利用,增加了資源利用效率。所有這一切要實現,必須有人氣,人在其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第七,生態農業是耕地固碳型的,由碳排放逆轉為碳吸收。目前的農業模式是排放溫室氣體的,高達44%-57%的溫室氣體來自現代農業及其相關的工業活動。用有機肥替代化肥可顯著減少溫帶農田溫室氣體排放量。我們的長期研究發現,現代農業模式下,普通農田凈釋放溫室氣體,為2.7 CO2當量 ha-1yr-1,而生態農業凈吸收溫室氣體,達8.8 CO2當量 ha-1yr-1,兩者相加為11.5t CO2當量 ha-1yr-1。這就是說,減少化肥使用,增加耕地有機質,可將溫室氣體埋藏到地下,這個功能是生態農業的副產物。
第八,發展生態農業可全面帶動農民就業。由于優質優價,加上生態環境優美,對城市人群有很強的吸引力。農業要素容易變成商業要素,從養殖到種植,從收獲到加工,從加工到銷售,從餐飲到觀光旅游,從保健到養生到養老,鄉村可以就地城鎮化,吸引農二代、大學生二代,乃至城市精英就業。這樣的話,遍布全國的400萬個鄉村如發展生態農業,可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生態農業的缺點是要花費的勞動力多,農忙季節活重活累,農民多不愿意采用。生態學家需要研究一些方法,減少勞動力投入,如打農藥的活基本可以停了,用機械播種與收獲等。不過,只要比較效益高,農民就會投入勞動。如果進城打工不如在地里刨得多,他們就不愿進城打工。
而集約化單一種植。這類就是美國式家庭大農場模式,每戶農民經營土地幾千乃至幾萬英畝,但種植多樣性下降,投入的機械、化肥、農藥、除草劑少,環境代價大,產品口感差,周圍鳥類都停止了叫聲。這樣的農田是沒有人氣的農田,適合為動物生產飼料。美國用化學化農田生產的糧食多用于出口、做飼料、或做工業原料。
生態農業的邊界在哪里?凡是符合生態學做法,完全不用(有機農業)或極少量使用(綠色)有害化學物質的,都屬于生態農業的范疇,包括有機糧食種植加工與銷售;海洋自然捕撈、天然的淡水漁業、草原放牧的產品、森林食物采集;自由放養的動物;不用、農藥、化肥、激素、地膜、轉基因種植的蔬菜、中草藥、茶等生產、加工與銷售等等,都屬于生態農業的范疇,這類食物與工業化食物完全不同,從營養、農藥殘留、口感、價格上明顯區分開來。
當然,生態農業不是萬能的,它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其范圍的擴大取決于消費者的需求,生產者的參與,政府的支持。
下面的農業模式,由于嚴重違背生態規律與經濟規律,不屬于生態農業:
工廠化養殖、集約化、規?;N單一養殖、反季節種植、使用大量化學物質投入的農業、使用轉基因種子的農業、使用大量食品添加劑的加工業、僅有認證證書而食品其實就來自農貿市場的假有機農業或綠色農業、檢測出多種農藥殘留并超標的無公害農業、高密度水生養殖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