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的新著《鄉村振興:選擇與實踐》日前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作為一名植物生態學專家,2006年,作者帶著自己的研究團隊回到家鄉山東平邑縣,建設了弘毅生態農場,開展生態農業試驗示范研究,驗證生態學在維持農業產量、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中的作用。該團隊對農戶種植與養殖技術等全面指導,并對他們的勞動進行分工與管理。參與實驗的農戶全面停止了農藥、除草劑、化肥、農膜、添加劑,不使用轉基因技術(六不用),恢復耕地,生產優質食物,并以優質的價格銷售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
經過持續12年科學實驗,團隊成功地將低產田改造為噸糧田(小麥、玉米周年產量)。而”六不用”平臺+農戶農業模式,經過12年研發和試運行,業已取得了重要進展,并在山東、河南、貴州、陜西、內蒙古、遼寧、新疆、海南、四川、江西、安徽、江蘇、廣西、寧夏等省市推廣面積約20萬畝。初步實現了“六不用,三到五倍效益”既定目標。
《鄉村振興:選擇與實踐》一書記述并總結了作者和他的團隊在開展以上生態農業實驗的具體經驗和成果。
本書回溯了中國古代鄉村制度、近代鄉村革命、鄉村建設運動、鄉風民俗等,從鄉村產業著手,分析了中國鄉村問題的由來。
作者指出,從生態學角度入手,在農業生產與加工全過程,告別農業成千上萬的有害化學物質的田園綜合體模式,目前尚沒有引起決策者重視。
在書中,作者分析了現代農業模式下進入到人類食物鏈中的各種有害化學物質,其嚴重后果就是國民健康的惡化。作者進一步指出,違背農業規律,急功近利,被資本綁架,是造成今天農業亂象的根本原因。
作者認為,食物安全與投入到食物生產上的優質人工成正比,與投入的化學物質與激素成反比。因此,凈化食物鏈,將傳統農業提升為健康和諧可持續的農業,提高農民收入,減少市民的醫療投入,實際上是一種高效的可持續的農業。
以治蟲和治雜草為例,作者認為采用自然對抗的辦法懶人農業,過度使用化學物質,降低環境質量和生物多樣性,直接造成的后果是生態平衡被打亂,導致害蟲、雜草與病害治理成本更高,并造成了人為病害的發生。
針對農產品滯銷的問題,作者在書里提出,關鍵在于提升質量,優質優價,同時注重品牌打造。在政策層面上,國家必須高度重視生態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愿意種地,釋放城市的消費力量。而國家的相關配套政策也應當到位,尤其有機認證。
結合個人的成功實踐經驗,作者認為,中國應以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引領人類走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道路,既滿足糧食安全,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還帶動全民大健康工程實施,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互動和生態文明建設。